第443章 天地万物皆为自身资粮
难怪仙道之中一直流传修行无岁月,精炼一次法术,参悟一次神通,过去几年时间轻轻松松。
徐云帆走出真武洞府,抬眼望向峰顶上正在迎朝霞紫气,那日华的众人。
只见道宗来的十二位老家伙周身灵光闪烁,却无一人突破入道之境。
他神识扫过,发现修为最高的也不过堪堪摸到引气入体的门槛。
炼气期都还未到。
徐云帆暗自摇头,虽然有体内经脉尚未长成的缘故,但如此慢,还是有些出乎他的预料。
比元始宗弟子修行进度都有些慢了。
转念一想。
元始宗弟子,每一次都是乌央乌央的一群入宗门,但最后活下来的却个个都是资质不俗,运道不错之辈,否则早就被当做耗材了。
元始宗的制皮、熬骨,精血,五猖……
可谓是各类齐全,人身上的东西就没有一个是浪费的。
“师父。“
徐云帆看着向他缓缓走来的毕渊躬身行礼。
这位九境练气的老者鬓角又添了几缕霜白,道袍下摆还沾着未散的丹火气息,一身气息却越发幽深了几分。
徐云帆略微抬眼扫了一下,心中有了绝伦。
半只脚已经踏入陆地神仙境。
接下来只需按部就班修行真武伏魔真经,不消两年时间便能跨入武道极境,后开始行吐纳炼精之法,将真气化作真元,自然能迈入练气初期。
一旦入了练气初期,也便鱼跃大海,任意遨游了。
毕渊真人凝视着面前的弟子,忽然长叹:“当年为师百日入道,筋骨皮不过五载功行圆满,已被称作百年难遇的奇才。如今我苦修近半年时间,却连陆地神仙境的气感都难以捕捉.”
他微微要要吐,叹息道:“仙路当真艰难了,难怪,难怪千百年来道宗只出过一位纯阳祖师。”
徐云帆看着师父略显颓唐的神色,轻笑道:“师父莫急。待您踏入练气初期,去行宗门任务之后,便能明白我元始宗仙道真谛。”
他说道:“这天地万物,本就是修士的资粮。”
毕渊真人闻言眉头微皱:“云帆,你这话.”
“这便是元始宗被称为'元魔宗'的缘由。”
徐云帆袖中玄穹雷珠微微发烫,映得他眸中青光流转,“您看宗内那些真人,大多数都是道法堂皇、宝相庄严?可他们采药时敢抽干灵脉,炼器时能血祭百城。”
远处突然传来刚入门的弟子走火入魔的惨叫,徐云帆却连眼皮都没抬一下:“正道修士说我们丧尽天良,可他们突破时用的丹药,哪颗不是夺了草木百年精华?”
天地万物,皆为自身资粮,一切为薪柴以祭自身。
毕渊张了张口,心头明白方才的惨叫声是前两月拜入真武峰的弟子。
但也明白,如果在元始宗行正道风格之事,怕是会被人打入异类,遭受排挤。
大家都邪得好好的,凭啥你要学正道。
你是不是内奸?!
山风卷着血腥味掠过石台,那个走火入魔的弟子已被拖出长长的血痕。
徐云帆凝视着血迹轻声道:“所谓魔头,不过是把'天地为刍狗'这句话,践行得比旁人彻底些罢了。”
看着毕渊离去的背影,徐云帆微微摇头。
这位老道做事虽然狠辣,但心中却有忠正,尤其爱戴门人弟子。
就如那毕昇,虽然时常被毕渊打骂,可却也是兄长的关怀。
可惜毕昇不愿来,不然这真武峰倒是有几分趣事。
收摄心神,徐云帆取出万魂幡,轻轻摩挲幡面,目露思索之色。
自己是不是该去兑换几门真经才是,他迈入筑基之后,元始宗给的福利都还没用过。
幡中传来张紫阳的声音:“真人似乎修为大进?”
徐云帆挑眉:“师叔祖这都能看清?”
张紫阳笑道:“你气机虽然收敛得周正,但还是能瞧出几分端倪,修为精进,这是好事。”
徐云帆微微颔首,心中自然明白这位上代道宗掌教天资之高绝,若非寿元枯竭,行了香火神道,有肉壳皮囊在的话,怕是修行速度惊人。
无他,悟性委实太过变态。
尤其前些时日他为张紫阳讲述《真武伏魔真经》,对方初时乃是以请教姿态,后来便能作为论道。
若非他有属性面板,真武伏魔真经的大成后的诸般玄妙尽数了然于心,恐怕还真论不过对方。
而且有些时候论道的几句话,也能让他恍然大悟,真武伏魔真经的熟练度都会提升自己顿悟而上涨不少。
讲道理,有张紫阳在万魂幡内,完全就是加载了一个外置修行加速器。
对方的天赋是真的变态。
顿了顿,张紫阳道:“那位真君赐予你的玄穹雷珠耗尽的话,恐怕那门青龙雷珠锁劫镇运法修行将会陷入停滞。”
他有些苦恼道:“这等涉及因果变化,拨动自身命数,耗自身功德,行气运加身的法子,到现在我都摸不着头脑。”
这正是徐云帆担忧之处。
雷珠内的青龙涎虽能助修行,但毕竟是消耗品。
徐云帆摩挲着掌中雷珠,感受着其中逐渐稀薄的龙息。
按照当前修炼强度,这枚玄穹雷珠最多支撑三年便会耗尽灵韵。
他抬眼望向仙阙方向,除非清源真君再次垂青赐下青龙涎,否则这等能加速修行的至宝,以他筑基修为根本无从获取。
“倒也不必过分忧心,车到山前必有路,师叔祖不必担心。”
徐云帆内视丹田,那缕本命雷剑正吞吐着雷珠余韵。
属性面板上《青龙雷珠锁劫镇运法》的熟练度在他自顾自修行下仍在缓慢增长。
虽不及雷珠辅助时的迅猛,但有真武伏魔真经的浑厚根基打底,配合龟息藏神术的敛息法门,修行速度倒也不算滞涩。
张紫阳的魂影在幡面浮动,点头道:“你既得真君青睐,便不算无根浮萍。这青龙雷珠虽妙,终究是外物”
“师叔祖放心。”
徐云帆笑道:“弟子向来信奉'船到桥头自然直'。清源真君既赐下此法,总不会任我困在瓶颈,个中事宜,我拎得清。”
张紫阳闻言,微微点头不再多说。
(本章完)